找到相关内容447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庄严论》以为一切存有皆是语言性的,如《真实品》释云:“由解一切诸义唯是意言为性,则了知一切诸义悉是心光。”进而论说一切言说境相皆由虚妄分别所建立,如偈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种种心光起,...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看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但如以哲学的眼光来看这论题,无异就是唯物与唯心的论诤。如主精神是由物质所派生的,认为人们的心灵活动,不过是大脑小脑的灵活运动,亦即是由物质所产生的作用,离开了物质的肉体,别无所谓心识...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
  • 薪火相传 众缘和合 守正出新——浅谈当代汉文大藏经整理传译之方向

    photocopied from 《赵城藏》the Zhaochengzang. 蒋唯心 Jiang Weixin, a disciple of the renowned Buddhist scholar ...

    延藏

    |薪火相传|众缘和合|守正出新——浅谈当代汉文大藏经整理传译之方向|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2773634.html
  • “万世立量之通轨”还是“一时之用”?

    中的作用减到了最低程度,从而在认识论上向更彻底的唯心化方向发展了印度佛教的唯识理论。  除了提出新的理由,玄奘在因明格式上还作了改动。护法的量是共比量,但由于遭到小乘正量部的批判,小乘正量部根本不承认...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124173790.html
  • 方寸论——四祖道信示牛头法融

    得正确,没有断章取义,你跟正师学,没有跟邪师、不究竟的法师学,所以你听的是一个“唯心法门”,真正佛的本怀,那就是真正闻思修的因缘好。透过正思维,在日常生活里好好地“观身实相”。因缘成熟了,自己不知不觉...

    洪文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873951.html
  • 阿毘达磨俱舍论叙

    贪眠俱行,然唯自他心及心所同类实相取  为所缘,而俱不取他心所缘及其能缘。据经部义,用勘大乘  ,托质变影。相分非境,犹为极微,不能骤合,而缘自不缘  他,三界唯心现。以是因缘,舍有部义取经部义。  ...为见。俱舍如是,然根是色法,不  能量境,现见量体,唯心心所。  (二)摄大乘释论成立阿赖耶识。且谈数义﹕一者、若不  信有阿赖耶识,熏习不成。俱舍前  36页  念熏于后念,然无二念,一时生灭,熏习...

    欧阳竟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074033.html
  • 般若的两种论式----以龙树四句和智者四句为例

    理解是从那儿转出来的?这种理解合法吗?  在印度,固也有种种系统差异,印顺法师说的「性空唯名、虚妄  唯识、真常唯心」三系,大抵皆是印度旧有的(注3)。套在这些系  统上说的般若,固也  ───────...

    谢大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274037.html
  • “学”、“证”之间——近代以来佛教研究方法的困境及其反思

    也是有限的,在其判教准则中依然倾向于印度原始佛教经典(特别是阿含经),在他看来,依本于后期大乘虚妄唯识系与真常唯心系的佛法因为融摄了其所谓的外道思想,使得许多方便施设已经转化为障碍,离佛法的真义愈来愈...

    唐忠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5474754.html
  • 佛教怎么看世界?

    观点。唯物论者着眼于现象,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印度顺世论提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中国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产生的基础;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而唯心论者则致力于...制造出飞机,比鸟飞得更快,因为人的心智要比动物聪慧得多。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在哪里呢?也是在于心。信仰的建立,首先就在于思想的认识和认同。佛教里有这样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03975474.html
  • 陈兵教授: 禅定的身心效应

    者而言,并不可怕。只要对其有如实的了解和理解,以佛法万法唯心、心识本空的般若正见冷眼观察,不怕、不执、不求、不拒,观其如梦如幻,魔佛一如,只是心识的幻现,皆空无自性,则一切魔事魔境,皆不足为碍,而且会...

    陈兵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64476337.html